100文学天堂
  1. 100文学天堂
  2. 耽美小说
  3. 穿进男频搞基建
  4. 129、第一百二十九章
设置

129、第一百二十九章(1 / 2)


如何管控和治理?北境草原,成为?朝廷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。

各个专业小?组已经前往北境深入考察,等考察结果?出来,便可制定牧民安置政策。

北境草原大小?部落有很多,阿骨突部是其中?最强大的一?支。

在阿赤那德和乌帖木的领导下,数十?年间,阿骨突部已吞并?不少势力不俗的部落,只剩下一?些不堪一?击的小?部落。

这些小?部落说是部落,其实不过是一?些牧民团结起来在草原上艰难生存而已。

霍延率兵将乌帖木及其主力赶去漠北之后?,草原上便只剩下一?些牧民游荡。

北境比京城更早迎接冬日。

没了互市,牧民们今冬的日子非常不好过。

倒是云州以北的牧民们,在杨继安的照拂下,还能过上一?个舒坦的冬天。

经过半年时间的考察,考察小?组终于回京述职。

农技小?组负责人表示:根据实地考察,草原上并?非完全不能种植,只是牧民已经习惯放牧,他们不懂农耕。考察组发现,北境不少地域可以进行苜蓿、土豆、棉花、枸杞等农作物的种植,牧民们可以选择半耕半牧模式。

地质小?组禀报:经勘察,北境有些地域分布着丰富的煤石资源,而且开采便利。

测绘小?组直接呈交了一?份北境地图,有了这份图,朝廷对北境的掌控力将更加强大。

至于文教小?组,他们将杨继安教化牧民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,全都写在了奏疏上。

朝会上,众臣听得一?愣一?愣的。

没想到素来贫瘠、只长牧草的北境,居然拥有这么多资源。

光是煤石矿脉,就足以令人心?动了。

有人不禁问:“既然北境有煤石矿,为?何十?年互市间,他们从不用煤石与大盛交易?”

考察组答道:“牧民们生下来便只知放牧,他们在草原上来回流动迁移,很少能够在固定的地方定居下来,即便有煤矿,也很难长时间集中?挖采。”

更何况,他们缺少可以高效挖煤的工具,也不会合理?地利用煤石。

“还有一?点,自工部提高挖煤效率,朝廷推出蜂窝煤之后?,大盛寻常百姓基本可以用得起蜂窝煤,即便北境交易煤石,他们也会因为?采矿效率和长途运输,不得不定高煤价,高价煤石在大盛并?无市场。”

众人颔首,确实是这个道理?。

反正北境向大盛出口煤石,肯定是要赔本的。

现在好了,乌帖木他们逃去漠北,大盛占据了一?部分草原,他们就能拥有更多煤矿了。

楼喻下令:“各部根据考察组的结果?,先起草一?份治理?草原、安置牧民的方案,再交给朕。”

众臣领命。

下朝后?,楼喻将楼固和楼茝叫到勤政殿。

经过这次北行考察,楼固整个人都变糙了,原本白皙的皮肤成了小?麦色,双手生了不少茧子。

但整个人精神?奕奕。

楼喻笑问:“出了一?趟远门?,感觉如何?”

“见识到了很多宫里以及京城看不到的东西,我?觉得很有启发。”楼固很满意这次考察之行。

他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过于狭隘了。

只待在一?个地方,是很难成长的。

楼茝不由露出羡慕的神?色。

“我?也好想看看阿兄治下的大盛。”

楼固微微扬唇:“阿姐别担心?,以后?不管去了什么地方,我?都将见闻记录下来给你看。”

楼茝眉开眼?笑:“好啊!”

她不能亲自去体察民情,只能让阿弟去代劳了。

楼喻欣慰地笑了,问:“具体什么启发,说说看。”

楼固掏出随身携带的本子,“阿兄,这些都是我?路上的见闻,不知道有没有用。”

楼喻在京城待了十?来年,朝政之事基本都是依靠奏疏来知悉,不过他有暗部在,倒是没有被一?些尸位素餐的官吏蒙蔽。

暗部的存在只有少数几人知晓,楼喻还没跟两人提过,所以楼固不知道。

他记录这些见闻,除了自己喜爱研究外,还是为?了给楼喻提供更加直观的民情。

史书?上说过,皇帝久居深宫,被底下官员当傻子玩弄是常事。

当然,在楼固眼?里,楼喻绝对英明神?武,是不会轻易被骗的。

但官员们奏疏中?大多都是歌功颂德,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?,再睿智的人都会生出一?些自得。

他自知见闻浅薄,却还是希望能够对楼喻有些帮助。

楼喻翻阅片刻,笑道:“你有这些见解确实不俗,那么,你还坚持之前选的那条道吗?”

“嗯,我?不喜欢跟人打机锋,我?还是更喜欢做研究。”楼固神?情坚定道,“入北境后?,我?更坚定了这一?点。”

对比大盛百姓和草原牧民的生活,楼固越发觉得,阿兄以前常说的“生产力”是极为?关?键的。

不论是农田还是工厂,只有提高生产力,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粮食与器具,保障大盛百姓的生活必需。

如果?继续提高生产力,百姓是否会更加富裕?

比起他,阿姐更适合成为?朝堂的引领者?,而他以后?则尽可能地为?阿姐的政策方针提供支撑。

楼喻正色道:“男子汉一?言既出,驷马难追,我?以后?不会再问,明白吗?”

楼固坚定点头。

“我?明白!”

朝廷有能耐的官员还是不少的。

不久后?,治理?北境草原的方案呈交至御案。

先是对草原的行政规划。

根据考察组的结论,科学?合理?地重划边境线,直接将资源丰足的地域划为?大盛的领土。

这些地方本身就有价值,而且对大盛来说,算不得鞭长莫及之地,毕竟从京城到南方同样很远,只要教化安民之策落实到位,不怕牧民没有归属感。

这个规划,直接将好的留下,不好的丢给乌帖木他们了。

楼喻被官员们的“鸡贼”逗笑了,指着方案道:“要是乌帖木和阿巴鲁他们知道,肯定要气得吐血。”

“他们犯边这么多年,咱们是时候讨回一?些债了。”霍延淡淡道。

楼喻颔首:“你说得对,北蛮抢掠边境百姓多年,必须要连本带利还回来。”

霍延俊目含笑。

若非眼?前这人,大盛的疆域不仅不会如此扩张,或许还会逐渐缩小?。

两人接着往下看。

确定行政区域之后?,就得解决区域内百姓的生存问题。

接受大盛统治的牧民,可以留在行政区域内,申请成为?大盛百姓,每年缴纳赋税,同时可以保留部族本来的风俗习惯。

不接受大盛统治的牧民,则自行离开统治区域。

最后?是教化政策。

想要培养牧民的归属感,就得让他们学?习中?原文化,此举与教化南方三州族民差不多。

不过要想教化,得先让牧民稳定下来。

官员们为?各区域牧民谋划了不同的生存模式。

适合耕种的区域,派人教授他们农耕技术;适合采矿的区域,官府在当地建设矿场和加工厂,招募工人参与劳作;适合放牧的区域,依照吉庆草场和吉州肉、奶加工厂的模式,进行集中?化、专业化的养殖。

等牧民都安定下来,再进行文教传播,让他们打心?眼?里觉得自己就是大盛子民。

前几年或许成效不大,但十?年后?、二十?年后?,甚至几十?上百年后?,只要中?途不间断,这些牧民都会真正成为?大盛子民。

草原也会成为?大盛不可分割的一?部分。

楼喻朱笔批阅后?,不禁感慨道:“希望这些都能在未来实现。”

霍延笃定:“会的。”

北境部分草原被纳入行政版图,朝廷肯定要在当地建州立府。

那么,派谁去做第一?任知府呢?

朝中?有谁合适?

要去北境当知府,不仅要有能力,还得知悉草原风俗习惯,并?与牧民交流没有障碍。

楼喻想了想,觉得宋砚较为?适合。

宋砚出身庆王府,从田庄就开始追随楼喻,为?人较为?机敏,又?自学?北蛮语言,曾跟随使团一?同出使北境。

后?来楼喻登基,他凭借出色的语言天赋,成为?礼部中?的一?名官吏,这些年依旧不忘学?习。

宋砚忠心?低调,身为?庆州系官员,为?人处世和思想观念都比较适合这一?职位。

楼喻遂下旨擢宋砚为?北州知府,带着新政策前往北州治理?。

北州就是北境草原的新称。

盛军控制北境草原后?,牧民们都有些恐慌。

他们只是普通放牧的,失去大部落的庇佑后?,并?无抵御军队的能力。

他们担心?自己会成为?盛国的奴隶。

直到朝廷政令传来。

什么!他们这里成大盛的北州了?

什么!不愿接受大盛统治的不允许留在北州?

他们真的要当盛国的子民吗?

有些牧民愿意,有些牧民不愿意。

在盛国军队的强势下,那些不愿接受的牧民全被驱逐出北州境内。

宋砚刚担任知府的时候,北州什么都没有,只有一?望无际的平原。

没有城池,没有府衙,他将毡房当成临时办公场所,一?项又?一?项,认真地执行朝廷的政策。

他几乎跑遍了整个北州。

在北州府衙的努力下,北州的农耕区、矿业区、畜牧区相继建成,牧民渐渐在土地上安定下来。

昭庆十?五年,远洋航行的船队终于回归。

船队途径东洋、南洋、西洋等诸多小?国,又?驶向更远的地方。

他们带回了很多特产,并?考察了不少异国的风土人情,同时弘扬了大盛的国威。

随行人员对沿途之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,记录本被呈至御案。

楼喻看得很仔细。

远航计划的确是为?了威慑远洋小?国,但楼喻还抱着一?个目的。

那就是各个大陆的特产。

大盛目前的农作物数量远远比不上他在现代所认识的,除此之外,一?些工业上的重要原材料大盛同样稀缺。

船队起航前,他就着重交待了各国特产一?事。

经过土豆、棉花和甘薯的成功种植,众人也期待能够引进更多外来的农作物。

故这次远航队伍搜寻特产极为?认真负责。

若真能寻到如土豆之类的,不仅能够为?大盛百姓加餐,或许还能青史留名。

何乐而不为??

这次船队跑得很远,去过很多国度,带回来不少稀奇古怪的种子。

许是大盛真的迎来了国运,楼喻在记录本上竟真的看到了自己想要的。

“……长不过成人小?臂,上尖下粗,外有青皮包裹,尖端垂有长须……”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