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0文学天堂
  1. 100文学天堂
  2. 耽美小说
  3. 贩夫全神录
  4. 第361章 助反石敬瑭
设置

第361章 助反石敬瑭(2 / 2)


刘知远在明宗李嗣源征战天下之际,两次在激战中救下石敬瑭。故而,石敬瑭感激其救命之恩,从李嗣源那里将之要到自己身边。

他具有绝对的说话权威,因而,他说的这番话,意思很清楚,最多向他耶律德光称臣,多给些金帛,就足以让他派兵。不必要许诺疆土田地,这么做,恐怕将来成为中国的大祸患,那时候,将后悔不及。

也是从这件事情开始,刘知远就与桑维翰暗中结下了梁子,对作儿皇帝之举嗤之以鼻。终至于,天福十三年(947年)坚决反对给契丹国一分一毫金帛,一分一毫疆土,干脆自己称帝,建立后汉。

到了刘知远的汉朝时代,石敬瑭及桑维翰的做法被坚决撤销,大杀契丹人。后晋之际的天下节镇大帅不战而降,纷纷归附。

从石敬瑭坚定造反之心,到称儿皇帝并割掉幽云十六州,就这两件事,足以看出这个李从绯何等“英雄”,哪里有一点点他爹明宗李嗣源的踪影。

真的怀疑这个公主变成的后晋皇后,并非李嗣源与曹宴娇的亲生,很可能是曹宴娇与哪一个猥琐小人的私生女,糊弄了李嗣源。

说到这里,还真有一个茬口,太原府乐平侯呼延璋的次子、宝应十三伯的九哥、黑陶将军呼延亏,他的儿子呼延寥是不是跟曹宴娇有点意思?

为什么这么猜疑?曹宴娇之所以成为后来的曹皇后,呼延容华敬告过呼延寥,不要叫他插手。呼延寥倒是没什么,李嗣源心里咋想的,鬼才知道。

记得吧,曹闷带女儿进太原,当年是天下尽知的晚唐棍王曹力曹乍膂,孙女曹宴娇,嫁给李嗣源的半年间,一直就住在侯府。呼延寥与曹宴娇之间难道就没有故事?

呼延寥一直自视甚高,二十六岁尚未娶妻。见到十八岁的曹宴娇,第一眼就被惊到了,当天的会面极其愉快。得亏曹闷深恐有失,当即就对九弟呼延亏亮明了观点,带女儿来的目的,直奔李嗣源。

但是,虽然呼延寥已经知道了曹宴娇来他家,就是托老爹呼延亏跟李嗣源提亲的,而自己又跟李嗣源是好兄弟,所以,等于是堵住了自己的嘴巴。

但是别忘了,只要李嗣源不出征,呼延寥与他几乎形影不离,为什么呢?

不但是两人年龄相仿,很多为人处世方法也比较契合。还有一点,李嗣源、呼延寥与太原府另外三位豪族子弟曾经是结义的北都五霸。

五霸之中,李嗣源是三哥,呼延寥是五弟。本来两家父辈晋王李克用和乐平侯呼延璋就是好友,结义为北都五霸,两人走得更近。

他们北都五霸的大哥,乃韩嘉,平南十四翼的十哥、斧王韩图第四子,生于懿宗朝咸通三年(862年),比李嗣源大五岁。

父亲斧王韩图于大中十二年(858年),追随六哥武陵王宋公涯平定容州军乱之后,因战功册授安次侯,时年三十二岁。其妻郎氏获封范阳郡夫人。赐媵六人,增纳媵之后,又生七子,共计九子。

斧王韩图之子韩嘉十八岁,娶幽州大姓刘氏为妻,中和二年(882年)生子韩延徽。恰好是大齐皇帝黄巢派遣朱温攻取同州、迎娶张栖蝶那年。

韩延徽还在襁褓之中,韩嘉应召而入沙陀军,成为李克用军中一员。在围剿、追击大齐黄巢过程中屡立战功,继而随李克用父子转战各处,十年之间没回幽州的家门,官至仪州刺史,伯爵。

幽州安次县家中,留下刘氏及韩延徽孤儿寡母,韩延徽由祖父韩图及生祖母秦氏、母亲刘氏抚养至十岁才见到父亲。此时,韩嘉将生母秦氏、妻刘氏及儿子韩延徽接到仪州治所辽山县,继而又生下一个女儿。

这个韩延徽很是厉害,他就是后来的辽朝建立者耶律阿保机的守政事令,即宰相。后又被辽太宗耶律德光册授鲁国公,仍然担任守政事令。

在辽朝担任宰相长达三十余年,一手操持了汉人定居胡地的政策措施,是辽朝及之后的金元清三朝实行胡汉分治政策的肇始者。

唐昭宗天祐四年(907年),大唐灭亡那年,韩延徽代表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出使契丹。被辽太祖阿保机喜欢莫名,留下参赞军事,成为首席谋臣。

就在这年冬天,韩嘉因头伤,疼痛难忍,辞去军职,带着家小回到幽州安次县。为了治好头疼病,到威州大防山玄帝宫出家为道士,拜在玄宫七子之一楚环正一脉的徒曾孙门下,静修养生延年之道。

这个楚环正乃早年间九寒真人的玄宫七子的二弟子,比安环规小一岁。到了韩嘉拜师之际,楚环正一脉是玄宫派的掌门。又因玄宫七子的字都带‘环’字,加之乃九寒真人所传门人,故而,世称九环门。

韩嘉的这位师傅叫周成运,乃现任玄宫派掌门,年龄在八十多岁。韩嘉入道的年龄四十五岁,乃周成运的众弟子中最后一个入道的,是小师弟。还真不错,周成运的其他弟子比他都大得多,就该是小师弟,不用尴尬。

说了半天韩嘉及韩延徽父子,这个北都五霸的大哥,故事暂时告一段落。三哥是李嗣源,后唐皇帝。呼延寥是五弟。

那么,北都五霸的二哥、四弟是谁呀?能跟这种大豪族结义的,估计不会是常人。说这些有什么用吗?

当然有用。五代十国真正能成大事的人,都是怎么做的?四个字“交好巨商”。为什么? </p>


设置
字体格式: 字体颜色: 字体大小: 背景颜色:

回到顶部